歡迎訪問合肥育英學校!

合肥育英學校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學習方法 >洋務運動明治維新的比較(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為何結(jié)果大相徑庭-)

洋務運動明治維新的比較(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為何結(jié)果大相徑庭-)

發(fā)布時間:2024-09-09 04:07:30 學習方法 635次 作者:合肥育英學校

頭條的讀者朋友們,今天開始我們來看看(商兆琦教授)講述日本的明治維新,“以日本為鏡,重新審視舊中國的歷史命運”。(由于文章篇幅較長,建議收藏閱讀)

首先讓我們來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有什么不同?

洋務運動明治維新的比較(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為何結(jié)果大相徑庭-)

中國的洋務運動有一個指導精神,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說西方在科技方面比我們強,所以我們必須向他們學習科技。但在文化和制度上,我們比西方更好,沒有必要向他們學習。中國的知識是不可動搖的基礎,而西方的知識只是應用。這就是所謂“國學為體,西學為用”。

相反,明治維新還有一個口號,叫“文明開化”。當時的日本人認為,只有歐洲國家和美國是文明國家,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和日本)都是愚昧的半文明國家。日本人想以歐洲文明為標準,努力變得像歐洲人一樣。因此,他們不僅學習西方科學技術,還努力吸收西方文化、制度和觀念。

這樣,10年、20年后,中國只能學到西方文明的表面,而日本則學到了西方文明的精髓。

這樣的教學你熟悉嗎?這是我中學時的歷史老師告訴我的,我想你們的歷史老師也可能告訴我同樣的事情。

這當然是正確的。然而,如果我們繼續(xù)問,為什么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如此不同呢?為什么當時的日本人能如此輕易地接受西方文化和制度,而當時的中國人卻如此頑固?

很多人可能對這兩個問題不太了解。

我想大家可能知道,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明治維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那么,分析兩場運動領導人的理念差異應該是回答上述問題的關鍵。

今天我們先分析一段對話,以這段對話為線索,看看明治維新洋務運動的領導人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

一、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領導人的會面

這次談話的兩位主角是李鴻章和日本駐華公使森友禮。

李鴻章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清朝末年的重臣。歷任直隸總督、北洋尚書。他也是淮軍的創(chuàng)始人。他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后來建立了當時亞洲最大的北洋水師。然而,在1894年至1894年的甲午戰(zhàn)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被迫簽署第:010至號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你可能對森宥利并不熟悉。他姓森,來自森林,名叫偉力,為人彬彬有禮,彬彬有禮。18歲時,他被秘密送往英國留學,后來又被送往美國。

森友禮留學三年后,德川幕府垮臺,明治新政府成立?;貒螅鞒滞饨还ぷ?。25歲出任駐美國代理公使,后又擔任駐華公使和駐英國公使。

除了外交活動外,森友里還熱衷于啟蒙教育。他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啟蒙思想團體“明六社”,專門介紹和普及歐美思想。福澤諭吉等明治時期的主要知識分子都是這一群體的成員。

他還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一橋大學,并擔任日本第一任文部科學大臣。他是一位西方主義者,曾主張廢除日語,以英語為國語。后來因民族主義者的仇恨,43歲時被暗殺。

1875年11月的一天,52歲的李鴻章在保定直隸總督府會見了28歲的森友禮。這兩個人的年齡相差24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兩個輪子。

兩人見面主要是討論朝鮮問題。然而,在會談間隙,兩人還就明治維新問題展開了口水戰(zhàn)。不過,兩人爭論的焦點并不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而是服裝改革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

讓我們看看他們兩個人的對話——

李鴻章:對于貴國近來所舉,甚為贊賞。獨有對貴國改變舊有服裝,模仿歐風一事甚感不解。

森有禮:其原因很簡單。我國的舊式服飾。我國的舊式服裝寬大,但不輕便,適合無所事事之人,不適合辛勤勞作之人。歐洲樣式的服裝簡單便利,于是我們就舍舊換新了。

李鴻章:傳統(tǒng)的服飾體現(xiàn)的是對祖先的追懷之意,子孫應該珍重,萬世保存才是。

森有禮:如果我國的祖先至今尚在的話,他們無疑也會做同樣的事情。1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乘船來到唐朝,看到貴國的服裝優(yōu)點就加以采用?,F(xiàn)在,我們發(fā)現(xiàn)歐式服裝比唐朝的服裝還要便利,于是決定改穿歐式的服裝。因為善于學習別國的長處,一直都是我國的好傳統(tǒng)。

李鴻章:貴國祖先采用我國服裝乃是最賢明之舉。我國的服裝織造方便,用貴國原料即能制作?,F(xiàn)今模仿歐服,要花很多冤枉錢的。

森有禮:雖然如此,但依我等觀之,要比貴國的衣服精美而便利。像貴國發(fā)辮長垂,鞋大且粗,不太適應我國人民。關于歐服,從不了解經(jīng)濟常識的人看來,雖費一點,但勤勞是富裕的基礎,懶散是貧困的源頭。正如閣下所知,我國舊服寬大但不方便,我國不愿意怠慢致貧,而想要勤勞致富,所以就只能舍舊就新?,F(xiàn)在所費,將來可期得到無限報償。

李鴻章:話雖如此,閣下對貴國舍棄舊式服裝,仿效歐洲習俗,拋棄獨立精神而受歐洲支配,難道一點都不感到羞恥嗎?

森有禮:毫無可恥之處,我們還以這些變革感到驕傲。因為這些變革絕不是受外力強迫,完全由我國自主決定。正如我國自古以來就擅長學習他國的長處。

李鴻章:我國決不會進行這樣的變革。只有軍器、鐵路、電信、機械,這些我國必要而且是西方最擅長之物,才不得不采之于他國。我們決不會改變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

森有禮:凡將來之事,誰也不能確定其好壞,正如滿清入主中原之時,不也曾強令“剃發(fā)易服”嗎?當時不也遭到很多抵抗嗎?

李鴻章:此乃我國國內(nèi)的變革,我們決不用歐洲的習俗。

大家應該知道,清朝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剃發(fā)令,強制所有男子剃光頭,留辮子。那些不服從的人將被斬首。所謂“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從這一點來看,森友利對中國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但不知道李鴻章對當時的日本歷史了解多少。

兩人的爭吵最終不歡而散。應該說,在這場爭論中,比李鴻章小24歲的森友禮占據(jù)了上風。

如果我們分析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森友里的態(tài)度實際上代表了日本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普遍態(tài)度。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主要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推崇,但當然也有懷疑和離心的傾向。例如日本向隋朝、唐朝派遣使者,在宋朝則派出留學僧人到中國學習。他們雖然符合中國的文化和制度,但還沒有盲目到完全接受。日本一直有意識地、有選擇性地吸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我為主。

然而,到了近代,中國很快就落后了。中國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失敗,對日本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們放棄效仿中國,轉(zhuǎn)向西方。

他們不僅進行制度改革,而且不斷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此外,他們還改變了文化傳統(tǒng)和生活習俗。森喜朗的論點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

二、為什么兩國政治家在服飾問題上態(tài)度截然相反?

這里讓人好奇的是,李鴻章為何如此關心服飾改革?在我們當代人看來,穿什么樣的衣服不是無關緊要的嗎?

如果你喜歡穿西裝,就穿西裝。如果你喜歡穿唐裝,那就穿唐裝吧。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但是,對于李鴻章和以李鴻章為代表的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而言,服裝樣式關系到了文化正統(tǒng)性和生活方式的問題。

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國也叫“華夏”,中華民族也叫“中華民族”。但你知道“華夏”是什么意思嗎?

據(jù)古人所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是華美的意思,指的是衣冠服飾的華美;夏是大的意思,指的是禮儀的廣大。

在中國古代,服飾是禮儀文化的重要標志,是區(qū)分文明與野蠻的重要標準。所以李鴻章認為,如果放棄自己國家的傳統(tǒng)服飾和服飾,效仿西歐,那就是放棄自己的文明和文化,背叛祖先的遺產(chǎn),甘心成為西歐的附庸。

因此,當時不僅是李鴻章,其他關注明治維新的中國知識分子也多次指責日本效仿西歐改變服飾風格的做法。

這是因為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是儒家信徒。儒家信徒相信孟子所說的——》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strong>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只聽說過有人用中國的禮儀來教育夷人,但沒有聽說過有人同化夷人的風俗習慣”。

儒家思想又稱“孔孟之學”。中國信奉儒家的學者,不敢違背孟子的教義。

可以說,中日兩國政治家在變更服飾問題上的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反映出了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底層邏輯的截然不同。

洋務運動的領導人認為,在軍事裝備、鐵路、電訊等方面向西方學習可以,但模仿歐洲的服裝風格是不可取的,改變政治制度和政治制度更是大逆不道。文化習俗。

因此,洋務運動只是在軍事和經(jīng)濟方面采用了一些西方科學技術,而根本沒有觸及政治制度、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和思想文化本身。因為對于當時的中國人來說,這些都是根本性的、不可動搖的部分。

那么明治維新呢?明治維新實施的改革不僅包括引進西方科學技術,還涉及政治制度、社會習俗、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法律、學術、文化、工業(yè)、教育等各個方面。甚至可以說,在政治、文化、經(jīng)濟、生活等方方面面,包括方式,日本都要向歐洲看齊。

這一度成為明治新政府的基本國策。請注意,我說“一度”是因為到明治時代后半葉,歐化或西化不再是明治政府的國策。

三、為什么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的改革差異巨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聝烧吒母锓秶霈F(xiàn)如此大的差異呢?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原因。首先,主持變革的領導者不同;其次,改變的目的也不同。

我們先看洋務運動的領導人——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他們都是金榜進士。用今天的話來說,那些就是各省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狀元。

從出身來看,這些人都是擁有一定規(guī)模土地的地主,或者說“士紳”。這是必要的。在古代,一個人必須有一定的土地才能讀書。你可以想象,一個人如果天天為生計發(fā)愁,就不可能讀書,也不可能參加科舉考試。

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出身于地主家庭。他們從小學習儒家思想,取“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些東西奉為了人生的準則。

他們雖都是士紳官僚,但本質(zhì)上都是農(nóng)民,而且都重農(nóng)輕商。他們瞧不起商人和工匠。

你可能不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商人常常受到限制。他們連科舉考試的資格都沒有。他們有錢,但有時會受到歧視。

看完了洋務運動的領導人,我們再來看看明治維新的領導人——西鄉(xiāng)隆盛、木戶隆吉、大久保利通。這三人最為著名,被稱為“維新三杰”。

他們是領導明治維新的大人物,后來由他們的弟弟伊藤博文、山形有友等人繼任。

從年齡上看,明治維新領導人普遍比洋務運動領導人年輕20歲以上。例如,森友里就比李鴻章小24歲。

從出身來看,這些人竟然都是地位較低的下級武者。

在德川時代的日本,因為沒有科舉制度,一個人沒有辦法通過讀書和考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整個社會缺乏向上循環(huán)的階梯和渠道。你出生時的地位決定了一切。如果你出生在下層武士世家,那么無論你有多么的才華橫溢,才華橫溢,基本上都無法克服身份的限制。

下層武士普遍對這種地位制度不滿。

此外,武士都居住在城市中。他們過著城市生活,每天都與商人打交道。他們靠死工資過活。由于地位低下、缺錢、沒有野心,一旦政局不穩(wěn)定,這些人就會立即出現(xiàn),要求打破現(xiàn)狀。

正如我們在新聞稿中提到的,當時中國的傳統(tǒng)面臨著來自內(nèi)部和外部的挑戰(zhàn)。

國內(nèi)發(fā)生了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代表的內(nèi)亂。大家應該知道,太平天國是反儒的。對外,有來自西方列強的壓迫,這不僅是軍事、經(jīng)濟上的壓迫,還有基督教文化上的壓迫。

因此,當時洋務運動的領導人坦言,發(fā)動這場運動的目的是吸收西方文物,以捍衛(wèi)堯、舜、禹、唐、文武、周、孔之道。

對于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人來說,儒家思想所倡導的生活方式、世界觀、價值觀是絕對的真理,具有無可置疑的絕對權(quán)威。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西方文化的文化沖擊下捍衛(wèi)儒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所規(guī)定的生活方式。

與洋務運動相比,明治維新有兩個主要目的。

第一,廢除封建制度,打破舊的身份制,創(chuàng)造一個人人平等、沒有身份束縛的近代社會。

第二,以歐洲為師,引進先進的制度和技術,推進本國的文明化,使日本不遜色于外國。

在這一點上,中國做得還不夠。中國人總覺得自己在文化、制度上是老大,不愿意向別人學習。所以,如果思維模式、社會、政治制度不變,現(xiàn)代的東西就不可能嫁接到傳統(tǒng)社會上。

說到這里,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一個是想改造原來的社會,一個是想維持原來的社會?

所以我們可以說,洋務派領導人是儒家傳統(tǒng)和舊制度的受益者和捍衛(wèi)者。他們采取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是捍衛(wèi)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社會。

明治維新的領導人,可以說都是傳統(tǒng)文化和舊制度的反抗者和革命者。他們不僅要打破一個舊世界,還要建設一個新世界。

在這兩種指導思想和兩種領導力的指導下,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走上了截然相反的近代道路。

1850年前后,西方列強相繼完成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如果當時中國能趕上的話,就會落后西方二十年、三十年。這個差距并沒有那么遙遠,通過努力是可以趕上的。

而且,洋務運動時期,中國的基礎條件比日本強得多。比如李鴻章建立的江南制造總署已經(jīng)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廠之一,而后來建立的北洋水師也是亞洲最強大的艦隊。

為什么到了后來,中國會落后于日本呢?這是因為,沒有思想上和制度上的革新,沒有對經(jīng)濟體系的改革,沒有配套的工業(yè)設施,沒有整個社會的參與。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到了清末,中國已經(jīng)災難性地落在西方和日本的后面。

四、總結(jié)

比較了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的兩個區(qū)別。

(一)領導力不同。

明治維新是由底層武士領導的,他們是傳統(tǒng)文化和舊制度的反叛者和革命者。洋務運動的領導者是儒家的追隨者、金石進士、舊制度的受益者和維護者。

(2)這兩種運動的目的也不同。

明治維新追求文明和啟蒙,廢除了封建制度,創(chuàng)造了人人平等的現(xiàn)代社會。還需要向歐洲學習,弘揚自己國家的文明。洋務運動是為了捍衛(wèi)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社會制度。洋務運動強調(diào)“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領導和指導的不同決定了兩次運動的不同命運。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一二三四,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最新中文字幕av专区不卡,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