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是一種什么地貌(喀斯特地貌是什么東西)
你無法區(qū)分“喀斯特”和“雅丹”地貌的原因很簡單。這些詞都是借用詞,是從其他語言翻譯過來的,所以你自然無法從詞中理解意思。
以后不妨用“喀斯特”這個詞來代替“喀斯特”。會更直觀嗎?
地理學和地質(zhì)學都起源于西方,西方人首先發(fā)現(xiàn)這種地貌在今天克羅地亞的喀斯特高原最為典型,所以用“喀斯特”來代表這種地貌。
喀斯特高原地貌圖片/wikicommons喀斯特高原地貌圖片/flickr喀斯特高原典型地貌圖片/wikicommons這種地貌實際上是由水溶解可溶性巖石而形成的。在后來地質(zhì)學的發(fā)展中,地質(zhì)學家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其實在中國西南地區(qū)更為典型。1966年2月14日至23日,地質(zhì)部第二水文地質(zhì)工程地質(zhì)局在廣西桂林召開的中國喀斯特(喀斯特)學術會議決定將“巖溶”一詞改為巖溶。從此,中國學術界普遍使用喀斯特一詞來代替喀斯特。
自然界的巖石中,有一些巖石更容易溶于水,我們一般稱之為可溶性巖石。最常見的可溶巖石是石灰?guī)r。石灰石的化學成分是碳酸鈣(CaCO3)。
一般來說,石灰石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兩種:化學成因和生物成因。
海洋富含鈣離子。在一些氣候干燥炎熱、蒸發(fā)量大的淺海環(huán)境中,海水中的鈣離子會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碳酸鈣沉淀,也就是化學衍生的石灰石。
顯生宙之后,生物體開始利用海水中的鈣離子來制造內(nèi)部和外部骨骼。例如,各種常見貝類的硬殼都是由碳酸鈣制成的。當這些生物死亡后,它們的骨骼就會沉入海底。最終它壓實成石灰石,這是生物石灰石。前段時間流行的貴州機場化石也是由此造成的。
生物骨骼的沉淀也能形成大量的石灰石。當這些石灰石遇到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時,會發(fā)生可逆反應,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氫鈣。
我們平??吹降氖?guī)r巖層從遠處看似乎是一整座石山,但它們的內(nèi)部往往是這樣的:
圖片/uk化石圖片/alamy你看到了嗎?這些巖層內(nèi)部有縱橫交錯的小裂縫。一旦局部下雨,雨水就會沿著這些小裂縫向下流。在流動過程中,雨水會不斷溶解裂縫周圍的石灰?guī)r,使裂縫越來越大。暴露在地表的裂隙會溶解成深溝,我們稱之為溝壑、槽、石芽。
沿著巖溶溝渠、槽溝、石芽的縫隙流下的雨水會一路往下,直到達到當時的地下水位。當雨水向下流時,會溶解成一個深垂直的洞。有的地方稱為豎井,有的地方稱為天坑。
到達地下水位的雨水不能再向下流動,只能沿著地下水位的表面流動,從而形成地下河。地下河流動時,不僅能溶解周圍的巖石,還能利用水流強大的物理力量沖走巖石。因此,地下將形成一條寬闊的地下水道。這條寬闊的地下水道就是我們所說的。洞穴。
如果地殼上升,地下水位自然會相對下降,于是在更深的地方又會形成一條地下水道,原來的地下水道就會被廢棄。這是一個多層洞穴。
當然,在洞穴中,水中溶解有大量的碳酸氫鈣。當水從洞頂?shù)蜗禄虻蔚降孛鏁r,溫度和壓力會發(fā)生很大變化,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條件也會發(fā)生變化。于是發(fā)生相反的情況,碳酸鈣沉淀,形成鐘乳石、石筍等微景觀。
如果地下洞穴塌陷,就會形成較大的地形起伏。如果多個方向的溶洞同時崩塌,就可能形成巧克力格子般的凹凸地貌,突出的部分自然就成為喀斯特峰。塌陷區(qū)變成了喀斯特山谷。
原來的巖層平面可能就在現(xiàn)在山峰的頂部。后來巖層下的洞穴塌陷,未塌陷的部分形成山峰,塌陷的部分形成山谷。圖片/Gettyimage如果這些山峰繼續(xù)被水溶解,它們會變得越來越小,直到最終完全消失。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云南羅平就是這個階段。
山峰變得更小、更稀疏。這就是所謂的孤峰平原圖/chinadiscovery。所以,如果我們回顧這個地貌,它的形成與可溶巖石的特性和水的溶解過程密不可分。稱其為喀斯特地貌是非常直觀和科學的,當然也是最適合我們中國人理解的。
今后教科書編輯、導游團等請不要再稱它為喀斯特。你們這是在為一代又一代孩子學習地理制造人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