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豫章書院在哪里(豫章書院死亡案例)
愿一切的努力,
一切都可以收獲~
這條路或許有點長、有點遠、有點累……
但最后的風景還是值得的!
01
活動一:2020年高考
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2020年高考推遲一個月。作為每年都會發(fā)生的一件大事,媒體會提前做好周密的策劃,包括整體報道和局部特寫,探索特殊人物背后的故事。今年的高考注定是不平凡的。高考期間如何做好防疫工作、涉縣高考延期、高考試題公布、貴州公交車落湖事件后續(xù)情況等,都有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所有的聚光燈都聚焦在與高考相關的熱門話題上,考生、老師、試題、甚至食堂的阿姨都成為了這場盛典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小可愛們會不會想起高考后的時光呢?
無論經(jīng)歷過怎樣的不幸,祝愿考生們今年夏天開局順利,登上金榜,實現(xiàn)理想!
理論鏈接:新聞策劃
(一)新聞策劃的定義
新聞策劃是新聞報道主體遵循新聞規(guī)律,圍繞一定目標,對現(xiàn)有信息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這里到那里、從由外到內(nèi),發(fā)現(xiàn)已知,預測未來,關注現(xiàn)實。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政策和策略,使創(chuàng)意策劃活動取得最佳效果。
新聞策劃是一種必須遵循新聞規(guī)律、真實、新鮮的策劃。它不是憑空編造的,也不是脫離現(xiàn)實的幻想,而是基于策劃者對受訪者各種新聞要素的理解、各種報道手法和手法的運用以及對歷史資料的掌握。相關主題的類似報告。以上,提出并實施。
新聞策劃應包括兩種類型。一是新聞從業(yè)者討論新聞事實發(fā)生后如何進行采訪、提煉話題等。這是新聞報道的策劃。二是新聞從業(yè)人員根據(jù)新聞報道的需要,遵循事務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參與新聞報道所依賴的新聞事件或者活動,為新聞報道奠定基礎,提供對象和材料。
(二)新聞策劃與新聞策劃的區(qū)別
新聞策劃是指區(qū)別于其他策劃的策劃類型;策劃新聞指的是新聞。以區(qū)別于其他新聞。
新聞策劃,又稱新聞事件策劃。他們策劃的不是客觀存在或注定要發(fā)生的事實,而是按照策劃者的意圖發(fā)生或根本不存在的“新聞”。換句話說,它正在創(chuàng)造和引導新聞。
(三)新聞策劃的積極作用
1、充分發(fā)揮記者的主觀能動性
新聞策劃是報道主體作用于報道對象的主觀思維活動。無論是新聞事實報道的策劃,還是后續(xù)報道的參與,都是記者的主動行為。它與普通的新聞報道不同。一般來說,不是上級領導指派、被舉報人邀請等被動的;它是記者根據(jù)對新聞事件和活動的了解和參與而形成一定的報道思路。主動反思。這種報道或活動有明確的目標和行動計劃,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作用于客觀事實的社會實踐。
2.充分挖掘新聞價值
新聞策劃可以極大地拓展和有效利用新聞資源。它不僅能敏銳地看到眼前發(fā)生的事實,還能敏銳地回憶起過去發(fā)生的歷史。它可以科學地預測未來,找到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之間的發(fā)展趨勢。趨勢。
三、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
針對同一報道對象或主題,通過平面媒體、電視、新媒體、直播、錄播、VR等多種呈現(xiàn)方式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報道,豐富新聞形式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緊跟時代步伐。
4、增強新聞媒體的社會效應
新聞工作者不僅是社會表現(xiàn)的反映者,也是社會實踐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新聞工作者利用媒體引導輿論,弘揚正確價值觀。
02
事件二:“豫章書院案”一審判決公開宣判。7月7日,備受矚目的“豫章書院”非法拘禁刑事事件附帶民事訴訟案,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qū)人民法院以非法拘禁罪一審公開宣判。吳某寶等人被判處二年至十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2017年10月,“豫章書院”被媒體曝光涉嫌以戒網(wǎng)癮為名虐待、非法拘禁學生。經(jīng)過各方努力,案件終于于2020年4月29日和7月3日兩次開庭審理,將他繩之以法。也許這個判決的結果并不讓人滿意,但傳統(tǒng)媒體和自媒體對此事的關注,讓黑暗變成了光明,讓更多的人了解了他們的罪行,讓社會正義得以到來。
媒體作為信息的傳播者,有義務抵制利益的誘惑,讓光明照亮黑暗角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些巨型麥克風一起成為擴音器,可以在社會上產(chǎn)生巨大的關注和影響力。承擔社會責任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理論鏈接:社會責任理論
(一)定義
嚴格地說,它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理論,而是自由主義理論的一種演變形式,是原有自由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新。
這一理論是對自由主義理論的修正,是“傳統(tǒng)理論中的一種新思想”。這一理論的核心內(nèi)容全部包含在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的著作《自由和負責的報刊》和霍金的著作《新聞自由;原則的綱要》中。針對目前免費報刊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并招致諸多批評的現(xiàn)狀,社會責任理論主張媒體(報刊)對社會負有各種義務,必須不辜負信任。公眾的;報紙和期刊必須“提供真實、全面、合理的信息;應該是對當天事件的報道,說明其重要性;應該是“交流評論和批評的論壇”;應該能夠描繪一個“社會各成員群體的典型圖景”;應負責介紹和闡明社會的宗旨和目標。美德;使人們能夠輕松獲得當天的新聞。作為一個真正的職業(yè)傳播者,你還應該遵循公認的道德原則和專業(yè)標準,不為了金錢而做某些事情,真正關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該理論的研究者彼得森在撰文時,不僅肯定了社會責任理論日益繁榮的前景,但也看到了它還不成熟,需要改進,這無疑是正確的。
(二)產(chǎn)生背景
19世紀中葉以后,大眾傳媒的自由放任性質(zhì)逐漸侵蝕了自由主義原有的思想本質(zhì)。公共信息資源被少數(shù)人壟斷,“言論自由市場”不復存在,言論自由放任,信息的生產(chǎn)和傳播主要服務于商業(yè)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從而侵犯其他權利科目。
(一)報紙資本的壟斷和集中,使新聞媒體日益成為社會結構中的獨立力量。政府對新聞媒體的監(jiān)管能力減弱,進而對媒體的依賴程度加大。
B、由于自身實力的增強和外部壓力的相對減少,媒體失控的傾向有所增加。公共新信息資源被少數(shù)人壟斷。“自由市場”不復存在,言論自由放任自流。
三、媒體的“魔力”被發(fā)揮到極致,增加了公眾通過媒體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障礙,以及公眾與媒體在問題上的沖突和對抗新聞自由得到加強。
D、媒體受資本和商業(yè)控制,信息的生產(chǎn)和傳播主要服務于市場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從而侵犯了其他權利主體,使人們對自由主義產(chǎn)生懷疑。
(三)社會責任理論最早的經(jīng)典文獻
為了讓新聞自由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fā)揮健康有效的作用,調(diào)整完善新聞自由制度、重建“自由、負責任的新聞界”的社會責任應運而生。
以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為首的新聞自由委員會于1947年頒布了《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號文件,被稱為社會責任理論的理論綱領。
報告指出,“新聞自由面臨的危險,部分源于新聞業(yè)經(jīng)濟結構的變化,部分源于現(xiàn)代社會的產(chǎn)業(yè)體系。某種程度上,也是由于那些操縱新聞的人無法理解新聞在現(xiàn)代國家的重要性。的需求以及他們無法判斷責任并承擔他們所肩負的責任?!?/p>
(4)理論前提
人類的理性并不完美,僅通過爭論是不可能得出結論的。沒有人可以宣布自己是贏了還是失敗了。人們有時很難擺脫無休止的意見對抗。人不可能絕對地或天生地有追求真理的動機。當他們疲倦、懶惰思考時,他們很容易被操縱,智力下降。人類存在的目標不是尋找真理,而是滿足直接的需要和欲望。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被動地接受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
(五)核心觀點
強調(diào)權利與責任的統(tǒng)一。新聞自由在被視為權利的同時,也意味著承擔責任和義務。如果一個人利用言論自由來煽動仇恨、誹謗和謊言,那么他就失去了言論自由的權利。
(六)作用及意義
這一理論擺脫了自由和權利恩賜的陰影,將新聞自由帶回道德權利理解的起點并重新審視。自由主義理論主張不受外部限制的自由。責任論者認為這是一種消極自由。他們理解的“自由”是積極的“做……的自由”或“行動的權利”,因此必須明確行動的目的與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有關。
責任論從新聞關系的三個方面考慮問題:媒體、公眾和政府。三者都是權利主體,有不同的利益和目標,也必須承擔各自的義務。只有三方在具體的權利與義務關系中各負其責,新聞自由才能實現(xiàn)。
該理論將道德責任視為自由的最后邊界。然而,人們對道德責任的理解和定義始終存在差異,不可能提供一個簡單的標準來判斷負責任的行為。對責任理解的“多樣性”反而消散了責任理論內(nèi)在一致性所聚集的能量。20世紀80年代美國傳播學學者丹尼·埃利奧特主編的《負責的新聞業(yè)》一書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社會責任理論的研究成果和爭議觀點。
03
事件三:貴州公交車墜湖事件7月7日中午12點左右,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qū)一輛公交車在行駛時沖破路邊護欄,墜入紅山湖。當晚23時16分,“安順發(fā)布”發(fā)布消息稱,貴州安順公交車落湖事故,16人幸存,20人無生命體征,1人因搶救無效死亡。這起悲劇發(fā)生在高考期間,公交車上人員的安全引發(fā)社會關注。除了生存情況外,公眾還想了解落水原因等細節(jié)。光明日報、新京報等媒體回應公眾信息需求,對與事件相關的幸存者和救援人員進行采訪,以查明災情。所發(fā)生的事情的全部經(jīng)過。
理論鏈接
(一)緊急情況
突發(fā)事件是指突然發(fā)生、性質(zhì)不正常、人們?nèi)狈π睦頊蕚涞氖录?/p>
重大突發(fā)事件對一個社會制度的基本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構成嚴重威脅,需要在極高的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下做出決策。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wèi)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具有不可預測性、影響力、波及面廣、持續(xù)時間長,對公眾生命財產(chǎn)、社會秩序、公共安全等構成嚴重威脅。甚至社會穩(wěn)定。
做好重大突發(fā)事件新聞報道工作!這不僅是新聞媒體應履行的社會責任,也是新聞事業(y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新聞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報道重大突發(fā)事件的新聞道德沖突
一、堅持實事求是、隱瞞真相
面對突發(fā)重大突發(fā)事件,新聞工作者首先要以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仁慈的人文情懷,真實、客觀地向公眾報道他們面臨的困難。對世界的慈悲。和威脅。這是重大突發(fā)事件新聞記者最基本的道德倫理要求。
然而,當重大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一些媒體和記者會屈服于某些事件責任方的壓力,或者經(jīng)不起事件某些利益相關者的誘惑。唯唯諾諾的態(tài)度,會導致失去應對危機的最佳時機,甚至加劇危機。比如,一些礦難發(fā)生后,一些記者“受賄、隱瞞事實”,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損害了公共利益。
2、避免二次傷害,一味追求流量
災難發(fā)生后,公眾對于了解災難始末的渴望非常強烈。遇難者的年齡、家庭背景等災難細節(jié),以及挖掘死者信息,成為媒體極力獲取的關鍵信息。但未經(jīng)受害人家屬同意,過度泄露受害人隱私信息,通過“吃掉死者”來博取點擊和關注的做法,就是“吃人血饅頭”,會給受害人造成兩種后果以及遇難者家屬。損壞次數(shù)。因此,如何把握報道的“度”就成為媒體在報道災害事件時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災害報告
早期社會學家S.弗里茨曾指出,“災害是在特定時間和空間內(nèi)發(fā)生的,對一個社會或社會的某一自給地區(qū)造成嚴重破壞,造成人員和物質(zhì)損失,導致社會結構崩潰,無法完成重要的職能或工作?!睘碾y給人們帶來的情緒反應有悲痛、抑郁、焦慮、不安、恐慌等,但處理得當?shù)臑碾y新聞可以改變受眾的這些負面情緒和情緒,使悲痛成為災難報道的特殊價值。安撫、緩解焦慮、平息恐慌,讓受災群眾在困難面前振作起來。
好的災害報道要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引導公眾、注重人文關懷。
一、災害事件中政府、新聞媒體和公眾的關系
南京大學教授丁百全認為,在災難性事件中,處理好政府、新聞媒體和公眾之間的關系,關鍵是政府向媒體和公眾披露信息。從理論上看,“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重要的政府信息和公共信息屬于應當公開的范疇,特別是有關災難性事件的信息。從實踐角度看,對于災難性事件信息,披露優(yōu)于不披露,及時披露優(yōu)于延遲披露,主動披露優(yōu)于被動披露,全面披露優(yōu)于有限披露。
由于政府擁有信息資源和媒體資源的控制權,以及公共事務的決策權和執(zhí)行權,因此在處理三者關系的過程中無疑占據(jù)著主導地位。
及時、充分地披露重大災害事件信息,讓公眾第一時間知曉,既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和知情權受到尊重,也有利于群眾行使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新聞媒體可以自由報道災害,可以在法律法規(guī)允許的范圍內(nèi),按照新聞法的要求開展活動。政府和新聞媒體因信息公開、透明、權威而提高了公信力。公眾因為受到尊重和信任而更加信任媒體、更加理解政府。
2.災害報道中的媒體道德
災害報告需要提及最小傷害和生命至上的原則。
(一)生命至上原則
生命無疑是最寶貴的,一切責任和利益都必須讓位于生命權。因此,當傷者精疲力盡時,記者不應該為了節(jié)省時間而繼續(xù)提問。在災害報道現(xiàn)場,要善待新聞當事人,尊重并理解他們。
此外,媒體也應該尊重生命,不應該過度披露過于血腥的照片。在這起事件中,專業(yè)媒體試圖對傷者進行編碼,避免出現(xiàn)一些容易引起不適的畫面。然而,UGC內(nèi)容常常包含尸體圖片、衣衫襤褸的傷者圖片等,以吸引注意力,暴露出出版商的窺視和不尊重。
(二)最小傷害原則
在西方,采訪在事故中失去親人的人通常被認為是記者最害怕的采訪任務,因為這是一種“痛苦的入侵”。西方有明確規(guī)定,采訪此類人時,必須格外謹慎、小心,盡量減少對他們的傷害。如果條件不允許,不面試也可以。失去親人是世界上最悲傷的事情。如果被迫一次次回憶痛苦,對于新聞當事人來說是很大的傷害。
媒體從業(yè)者在處理此類采訪時應特別注意遵循最小傷害的原則,照顧新聞主體的情緒和心理,避免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痛苦。
關于落湖事件,目前還有很多不清楚的信息。我們希望媒體在挖掘事實的過程中,保護受害者及其家屬,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在遵循上述兩個原則的基礎上呈現(xiàn)整個故事。
參考:
[1]丁百全.深度報道的理念解析與深度探索[J].新聞記者,2014(10):73-78。
[2]陳立丹.自由主義理論與社會責任理論[J]當代傳播,2003(03):4-5。
[3]林希勝,童兵。市場與責任:西方核心新聞概念的演變與價值[J].當代傳播,2010(01):4-8。
[4]丁百全.再論災難性事件中政府、新聞媒體和公眾的關系[J].新聞大學,2008(03):37-43。
[5]王磊.論我國災害新聞報道理念的轉(zhuǎn)變[J].新聞學院,2008(04):29-34。
[6]龐曉紅.新聞策劃及其誤區(qū)[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8(05):28-34。
[7]趙志立.報道重大突發(fā)事件的新聞道德沖突[J].當代傳播,2006(06):16-17。
[8]邵強.關于突發(fā)事件報告的幾點思考[J].當代傳播,2002(04):89-91。
[9]趙振宇.新聞策劃的定義、作用及實施前提[J].現(xiàn)代通訊,2001(04):70-75。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編輯|夏天
編輯|白酒過往亮點
盤點中新歷史(二)|盤點中新歷史(一)|專題回顧05媒體在洪水中失聲|南林體驗帖|新傳記與高考作文七月熱點話題風暴公益|華中師范大學經(jīng)歷崗|論文題目06熱點每周事件||高考結束,“豫章書院案”審理開始,貴州公交車落湖事件mp.weixin.qq.com/s?__biz=MzIyMjc2Mjc1MQ==mid=idx=2sn=bfafffdd0cef3e23bchksm=e82a35c9df5dbcdff8a04d5a3979bd61bff854e8b4c4baa646de4403ff2d8cfetoken=lang=zh_CN#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