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的高考(各國的高考制度)
就在前天,隨著考場里清脆的鈴聲響起,2019年高考終于落下帷幕。
我們看到很多考生走出考場后都非常興奮。一些學生開始撕毀試卷、扔掉書本。有的邀請同學上網(wǎng)唱卡拉OK。有的學生喊道:“終于解放了!”“我要睡三天三夜!”“讓我們一起征服農(nóng)藥之王吧!”……這一幕就像高壓鍋的泄壓閥被打開,積攢多年的情緒終于釋放出來。
在中國,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是不可否認的。然而,如果我們放眼世界,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高考并不是最理想、最靈活的考試方式,但也不是最殘酷的。
今天,大家就跟隨小喬老師,看看世界其他國家的學生是如何考入大學的吧~
01、韓國:四當五落
與中國相比,韓國的高考更加糟糕,其恐怖程度更加駭人聽聞。2016年,韓國推出了紀錄片《學習的背叛》,記錄了韓國高考的激烈競爭。
韓國高考全稱為“大學學術能力考試”,簡稱“學能力考試”。有媒體戲稱為“比死刑還要殘酷”。考試在每年的11月中旬舉行。考生要在一天內(nèi)完成5門考試,然而最終的大學錄取率只有50%。
韓國高考前,低三學生跪下為考生加油。
在韓國,關于高考有一種說法叫“四五五”,意思是每天睡4個小時的學生可以被選中(考上理想的大學),但是睡5個小時的學生小時將會失敗。
然而,僅僅努力學習是不夠的。家庭狀況也會影響候選人的表現(xiàn)。據(jù)統(tǒng)計,首爾地區(qū)的考生比其他地區(qū)的考生被首爾大學錄取的概率更高。此外,父母收入較高的候選人通常表現(xiàn)更好。
韓國父母去寺廟拜神
韓國高考從早上8:40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下午5點??荚嚠斕欤n國公共交通將于早上7點至8點密集運營,以確??忌鷾蕰r到達。政府機構辦公時間推遲一小時,股市開市、休市時間也推遲一小時。此外,家長還會在考試當天去寺廟祈福,長時間磕頭,保佑孩子獲得金榜題名。
02、印度:離死亡最近的考試
印度“高考”沒有全國統(tǒng)一考試,各大學自行選題。
這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但也變相給考生增加了更多的考試負擔。有的考生在一個考季,就參加了20多次入學考試。
《環(huán)球時報》據(jù)悉,在印度普通大學學習普通專業(yè)的人,畢業(yè)后每月只能掙1500元左右,相當于新德里一名摩托車出租車司機的收入。一旦考入印度理工學院計算機系,畢業(yè)前就會被各大IT公司錄用,未來的薪資將是普通學生的20倍。
因此,對于印度的年輕人來說,只有考上頂尖大學,他們的努力才算白費。
印度電影經(jīng)典臺詞《三傻大鬧寶萊塢》
所有考生都來擠進名校獨木橋,必然導致錄取率低。英國《衛(wèi)報》以前稱為印度名校的錄取率相當于牛津劍橋的1/10。
考入印度理工學院對于印度考生來說是一個神話般的追求。雖然其錄取率只有2%左右,但每年都有超過20萬名考生從全國各地前來備考。
在火車站,睡在地板上的考生隨處可見。他們每天凌晨3點起床,趕去4點的輔導課,然后再去學校,應對快節(jié)奏的日常課程。
科塔是印度著名的補習之都,是印度考生的夢想之地,也是一座死亡之城。據(jù)當?shù)卣y(tǒng)計,自2013年以來,共有77名來科塔補習的學生在準備考試時自殺。
因此,有媒體稱印度高考是“最接近死亡的考試”。
03、日本:復讀率不能更高
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學歷的國家。因為日本的精英社會基本都是名校畢業(yè)生組成,所以一個人是否出身名校,對于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影響很大。可想而知,日本的升學壓力并不比中國小。
日本考生冒著雪去考場
日本“高考”當天,大多數(shù)考生都穿著黑色衣服。據(jù)說,穿得太花哨的人大多心虛,對高考沒有信心。為了鼓勵自己,看上去沉穩(wěn)的黑色幾乎成了考生的統(tǒng)一標志。
與韓國高考類似,日本高考試題一度發(fā)展為難度較大、偏題。很多娛樂節(jié)目經(jīng)常用高考題來尷尬嘉賓、諷刺“這種題目連研究人員都不一定能做出來”。
在日本,學歷會直接影響職業(yè)和薪資。另外,日本崇尚“誠信”。很多高考落榜的人都不愿意輕易放棄,會選擇來年再次奮斗。這類復讀生被稱為“浪人”。
頂尖大學的數(shù)字更令人震驚。日本經(jīng)濟新聞稱,在日本最難入學的東京大學,“浪人”曾占考生近半,近年來從未低于30%。
“浪人”原指武士中失業(yè)者。用來形容日本的復讀生,多少有些心酸和無奈。
04、法國:用哲學“烤”人
與亞洲壓抑的高考風格相比,歐美國家的高考顯得輕松很多。
法國高考,又稱Baccalaurat(高中畢業(yè)會考,也稱業(yè)士考試),簡稱Bac。
每年,中國高考第一場語文考試一結束,問答題就會與法國的進行比較。原因是法國高考第一部分也考作文。
不過,法國人對哲學有點癡迷,他們考的是哲學論文,叫philo。例如,2018年文科題如下(三選一):
文化使我們變得更加人性化嗎?
我們可以放棄真理嗎?
評論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一段摘錄《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看到法國如此深刻的哲學話題,不禁感嘆:有一種差距,叫思想……
但一切都有另一面。作為一個測試,它顯然沒有標準答案。評分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評分老師的主觀判斷。
有法國媒體曾將同一篇考生作文發(fā)給10位不同的閱卷老師,評分結果卻大相徑庭。難怪法國候選人抱怨:得分如同“搖獎”。因為運氣的成分真的太大了?。?/strong>
05、英國:考前放假兩周
英國高考全稱為A-level,全稱是GeneralCertificateofEducationAdvancedLevel。中學最后兩年,有四次參加A-level考試的機會,一年兩次,如果考試成績不滿意,還可以選擇補考。
在英國,好的高中通常提供20到30門課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計劃申請大學開設的專業(yè),并選擇至少3門課程參加考試。
英國學生高考前休息兩周
然而,A-level成績并不是大學錄取的唯一標準。考生填寫A-level成績并申請大學后,還需要參加學校組織的面試,考察學生的綜合知識、邏輯分析能力、思維敏捷性等綜合能力。
而且,與中國高考前的緊張風格不同,在A-level考試前,英國的學校會放假兩周,讓學生們回家自己讀書復習,老師也不會搞什么猜題或模擬考試。這真的是很佛系了。
06、美國:一年能考好幾次
美國高考有兩種:SAT和ACT。學生可以選擇其中之一或兩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同時參加這兩項考試。
SAT測試推理和語言能力??荚噧?nèi)容千奇百怪,與教材關系不大。例如,“蟾蜍有聽力嗎?嘗試證明一下。”因此,很多初中生經(jīng)常進入考場檢驗自己的技能。
ACT更像是一門學科考試,主要測試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測試科目有:英語、閱讀、數(shù)學和科學。
因此,市場上有一種說法:“好學生”善于考ACT,而“會考試的學生”善于考SAT。
SAT每年舉行7次,ACT每年可以考5次,二者都可以選最好的一次成績來申請大學。
此外,考試成績只是美國大學錄取的一方面。高中成績單、老師或社會組織領導的推薦信、參加社會活動等都是學校考慮的因素。
美國的高中畢業(yè)生大部分都可以上大學,所以與中國、日本、韓國的學生相比,很多美國學生并沒有花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準備考試,家長也不會給他們太大的壓力。孩子們。不過,如果你想考入美國名校,那就另當別論了。
07、高考并不意味著結束……
縱觀整篇文章,歐美國家和亞洲國家的高考基本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
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短缺和終身一考的考試制度,決定了亞洲國家高考的殘酷性,讓很多孩子和家庭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而這種持續(xù)十幾年的高壓學習狀態(tài),往往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很多考生眼中,考上大學就是完成任務,就可以放松休息了。
每年都有清華、北大、復旦、交大等名校的學生因沉迷網(wǎng)絡、成績不佳而退學。
還有不少學生考入重點院校。他們上大學后發(fā)現(xiàn)“很無聊”。他們睡到凌晨12點,中午讓室友帶飯來,下午就睡了……
央視紀錄片《高考》
這些學生還不夠好嗎?絕對不。改為他們在高考結束后,就早早地失去了人生的航向和目標。
每年學生進入高中,很多家長都會鼓勵孩子:要努力,是“黎明前的黑暗”,熬過這三年,就會有光明。
說實話,高中生活確實很辛苦,家長的話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但事實并不正確。因為這樣很容易給孩子帶來麻煩》高考即是人生目標”的錯誤引導。
其實,高考只是一個階段的考核。接下來,孩子們將進入大學,進入職場。前面的路還會很長很長。如果你認為高中畢業(yè)后生活就解放了,孩子很容易在大學里浪費學業(yè),揮霍青春。
人們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在小喬看來,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跑步比賽,那么它更像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賽跑。
在這場人生的長跑中,勝利的關鍵并不一定是起跑線上的爆發(fā)那一刻。更重要的是你在漫漫征程中是否有足夠的耐力和持久的毅力,能否找到正確的方向,努力堅持地奔跑。下去。
嚴格來說,包括高中在內(nèi),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其實都算是人生長跑的起步階段。
所以最后,小喬老師希望更多的家長能夠有眼光和格局去看待孩子一生的高中生活和高考,更加關注孩子一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不是而不是把高考作為終點。孩子們努力到達后,卻失去了未來的方向。